在美丽的唐岛湾畔、幽静的石大校园工科楼C座南门矗立着一座孙健初汉白玉雕像。这就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玉门油田发现者孙健初先生。
孙健初(1897-1952),字子乾,河南濮县人,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家,从事地质调查勘探工作二十余年。中国人称他为“中国石油奠基人”,外国人称他为“中国石油之父”。
1926年,孙健初毕业于山西大学采矿系并留校工作,后进入北平中央地质调查所担任地质调查员。1937年,他参加了中美地质家合作的“西北地质矿产试探队”,从此与大西北结下了不解之缘,并把自己的一生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1938年,孙健初经长途跋涉来到玉门老君庙,经过细致精密的踏勘和计算,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1939年3月,玉门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他是第一个跨越祁连山的中国地质学家,探明并开发了玉门油矿,建成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工业基地。1943年,孙健初奉命赴美国考察石油工业。期间,他写就的《美国地质概况及其寻究石油之方法》一文对国内的石油地质考察和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1940-1948年间,先后撰写《西北油田地质说略》、《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如何在钻井下研究石油地质》等石油地质论文。在《发展中国油矿计划纲要》一文中,他全面论述了国内石油资源状况,认为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川贵、陕甘盆地和蒙古高原是最有希望的地区,山西盆地是颇有希望的油区,冀、鲁、豫平原是有希望的油区。为更好地阐明这一理论,他还绘制了一幅《中国石油理想分布图》。这些论断多数已被建国以来的石油勘探实践所证实,中原油田的开发就是其中一例。1949年8月,贺龙元帅亲笔致信表彰他的爱国行动,鼓励他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建设贡献力量。
建国后,孙健初曾任西北财政经济委员、石油管理总局勘探处处长、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专门委员、兰州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还领导绘制了《西北各重要油田地质图》、《全国石油勘探方向图》,发表了《西北石油勘探计划》、《中国各主要油田开发远景》等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的文章。在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石油工作会议上,孙健初向毛泽东主席汇报了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情况及远景,毛主席对他为我国石油工业做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1952年,为了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发展石油工业的需要,孙健初主持开办了第一期石油地质干部训练班,亲自讲课,参加讨论,指导总结。这批学员后来都成为中国石油地质界的中坚。然而,正当他为新中国石油工业大展宏图之时,却不幸于1952年11月10日深夜因煤气中毒逝世,终年55岁。
1986年10月4日孙健初雕像揭幕仪式
勘探馆前曾经的孙健初雕像
为了表彰孙健初的丰功伟绩,玉门油田树碑纪念。1984年,华东石油学院决定为孙健初塑像,聘请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创作。1986年孙健初汉白玉胸像雕塑落成于勘探馆前。孙健初之子、时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的土地资源与土壤地理学家孙鸿烈亲临揭幕现场,并祭奠先父英灵。匆匆岁月中,不知多少学子在雕像前驻足凝思。他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
2008年9月,随着青岛校区正式启用,学校将孙健初雕塑迁移至青岛校区工科楼C座(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办公所在地)南门草坪。雕塑现由两部分组成,主体为孙健初先生的胸像,高0.8米,由汉白玉大理石雕刻而成,通体洁白无暇、光可照人;下部基座高1.2米,宽0.6米,上有刘开渠先生的落款和印章。雕像形象庄重儒雅,表情宁静从容,目光炯炯有神、意在深远,似乎是在思考重大的地质理论问题,又像是在叮嘱石油学子传承勘探精神,勇做勘探尖兵。
刘开渠,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中国美术馆事业奠基人,著名美术教育家,杰出人民艺术家,领导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建造工作,并创作人民英雄纪念碑主体浮雕,代表作品有《抗日阵亡将士王珞章纪念碑》、《无名英雄纪念碑》等。
82岁高龄为我校创作孙健初塑像。当时他还为校报题了校名报头,为我校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字字似有雕刻之功。可惜的是,不久我校便更名“石油大学”,刘开渠的墨宝未及被广泛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