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形式促教改 一片丹心育桃李 ——记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叶立国教授

发布者:刘宇培发布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107

叶立国教授

初次见到叶立国老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带着大大的眼镜,声音洪亮,待人热情。随着和叶老师交流的深入,感觉叶老师是一位不人云亦云、具有批判精神、善于独立思考、睿智和有自己思想的学者。

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山东首届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青岛第四届教学名师、学校首届本科教学创新“卓越奖”(全校两名)、山东省首届思政课讲课比赛二等奖等,通过一系列获得的荣誉可以看出叶老师在教学方面的成绩和造诣。对于教学,叶老师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并已为此做出了不懈的改革和探索。

课堂翻转,培养兴趣,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思政课教师,叶立国表示,教学是教师的存在方式,爱上教学会让一个人的人生与众不同,而要教好思政课,就应该真正地用心去教。为了让学生喜欢、热爱思政课,叶立国非常注重学习关于教学和教育技术的知识,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改变教学状况,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学有所获,自己也能够真正享受课堂。在这一过程中,叶老师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基础,大力倡导翻转课堂。为此,他特意设计出“三位一体、四步走”的教学模式,即“视频理论学习+经典研读展示+主题问题研讨”三位一体、“课前视频学习+课前小组准备+课上展示研讨+课后拓展提升”四步走,并配以相应的成绩占比。除了组织定期的线上测试,他还鼓励学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讨论。

叶老师认为,通过“翻转课堂”,在课前阶段,学生可以自主规划学习内容、学习节奏、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并通过小组的形式,准备课上研讨的内容。教师以“辅助者”身份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自主学习能力有效提高。在自学过程中,叶老师一直要求学生诵读经典原著,体会原汁原味的马克思主义。在课上展示研讨过程中,叶老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小组对自学内容进行展示、交流和研讨,他认为,展示与研讨是比传统的讲授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化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促进知识的内化,锻炼批判性思维。

“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与同学们共赏的过程正是教育、学习的乐趣。曾经有一个学生和我交流,说他的父母看到他在课堂上的演讲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正是这种被欣赏和受到肯定,使这位学生衷心地喜欢上了翻转课堂这种教学形式。”叶立国说道。

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政课,在采用新式教学法的同时,叶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改革也进行了探索,提出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尤其注重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就是把要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具体故事、案例当中,通过让学生讨论分析,引出需要的知识,体会领悟其中所蕴含的观点、思想,通过这些理论,回过头来再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这样学生听着就会更感兴趣。同时,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推理能力和论证能力。

叶老师认为,“从教学内容本身来讲,就是一个教学体系的建构,比如《哲学导论》课程,就是自己根据十多年的上课经验和教学总结,以及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总结出一套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创立了一套教学体系。”叶老师介绍道,根据这套体系所讲的《哲学导论》慕课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包括相关教材也正在编写当中,已经初步定型。

大学生应多读一点人文社科书籍

针对学生的人文通识教育,叶老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文通识教育是真正教人成为人的教育,是真正教育人的。通过通识教育,能够让人明白科学技术与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而这是科学技术本身所不学的。比如,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被认为和人文没有关系,但是当我们通过质能方程的应用导致核污染,生产核弹威胁人类生存的时候,就需要通过通识教育,通过人文科学来论证、解释人类社会与质能方程的合理应用之间的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是每一次重大的科学变革,都来自于哲学或形而上的变革,来自世界观的变革,所以牛顿、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也都在哲学等人文科学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如果没有哲学的创建,科学技术的变革也不可能发生。另外,做出科学的创建或变革,就像文学创作一样,也需要艺术细胞,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知识,就会缺乏创造力。很多大科学家都喜欢艺术,比如爱因斯坦喜欢拉小提琴。同时,人文通识教育是渗透到方方面面的,而不是直接外显的,人文教育绝不是只会背几首唐诗、知晓康德的三大批判,或者其他一些理论知识,人文教育更多的是面向思维层次的。

重视人文通识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对学生来讲,应该多选修一些人文教育通识课程,比如哲学、文学、史学、艺术等,同时要多阅读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书籍,读书是人一辈子的事情。“我经常举例说,一个人真正的强大,体现在他能够活得很充实,读书就能够帮助他做到这一点。当一个人读书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仅仅是因为喜欢爱好,那么他的感受就会非常的舒爽,就会使自己非常的愉悦。”叶老师建议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人格健全的人。

教学科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叶立国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承担了一些科研课题。在科研方面,叶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科学哲学、生态学哲学、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等。发表学术论文近60篇,主持教育部、山东省社科规划等省部级项目4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近10项。

对于如何看待教学和科研的关系,叶老师认为,“教学和科研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都非常重要。”教师应将科研当中的最新、最前沿的成果教给学生,如果自己教的内容都是陈旧过时的,那么学生也不会感兴趣,也不会去研究。我们教学生不是教知识本身,而是教学生在学习的实践中提升学习的能力。如果教师自己都不会科学研究,不会探索,那么自己只能是灌输僵化过时的知识,也就不能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所以教师一定要有学术研究,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如果没有科研,将来一定做不好教学。但是有了科研之后,教学也不一定能够开展好。”在叶老师看来,有的时候教学比科研还要难,因为科研有比较成熟完整的程序,可操作性强。而教学需要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同时每个学生又各不相同,需要因材施教,所以每个教师的教学方式也不一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这项艺术非常具有个性化,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既需要理论,也需要技术。”

“做自己喜欢的事,包括教学改革、教学探索、哲学研究等。”在回答记者关于对未来工作的打算和规划时,叶老师自豪地说,“这些都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好我自己有特色的学问、好好教书!”


(作者:姜洪明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创造太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