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载痴迷复杂油气藏开发与人才培养——记劳动模范、石油工程学院蒲春生教授

发布者:刘宇培发布时间:2018-04-25浏览次数:67

    自然界中,“低品位”资源数量远大于高品位的数量,长期以来,我国低渗、特低渗、稠油、超稠油等低品位复杂油藏,是让人看着眼热、开发起来犯难的难动用油气资源储量。
  但我校有一位教授,与这些难动用储量较上了劲,为唤醒地下沉睡的“低品位”油气资源,29年来致力于复杂油气藏物理-化学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不仅盘活了难动用储量,而且降低开发成本,同时培养一大批青年人才,为青年撑起了一片广阔发展的天地。他就是我校劳动模范、石油工程学院蒲春生教授。
  产学研结合研发复杂油气藏开发新技术
  因为对学术的挚爱,对国家的使命感,蒲春生教授1988年从在西南石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踏上了低渗、特低渗、稠油、超稠油等特种油气藏高效开发及资源环境保护理论与技术研究的漫长而艰辛之路。
  “做学术就是做方向,决不能停留在做项目上,要持之以恒的围绕一个稳定的方向工作。”蒲春生在实验室做机理研究并找到规律,优化设计参数进而研究装备,最后进行矿场施工以及动态监控与评价,研究开发了超声波、水力脉冲波、电液压脉冲波、燃爆气体脉冲波等为激励机制的波动-化学储层复合改造技术,以及大功率低频谐振波为机理的波动-化学复合驱油技术。
  蒲春生形象地比喻为,之前的方法相当于“给手打上肥皂”静态洗油,这种新型采油方法则如同“打了肥皂后再加上双手搓动”洗油,其具有物理-化学激励的协同效应。
  蒲春生常和学生说:“工程研究不仅是理论和室内实验,只有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接了地气才能转化为成果和社会效益”,必须要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为此,年近花甲的蒲春生教授经常带着博士生、硕士生到油田现场施工、测试,与学生一起风餐露宿,扛油管、搬原料、住工棚,身赴一线获取最及时的数据。
  团队的青年教师吴飞鹏深刻地记得,2015年有一次现场施工,正值除夕夜,又逢鹅毛大雪,为了检测一个井组增油降水效果的关键数据,蒲老师亲自在现场驻守,当看到检测压力开始上升、采出液含水率下降的那一瞬间,他悬着的心总算放下来,激动地对技术人员说“看出效果了”。
  他的多项成果的转化为油田实现了增产,带来了显著的工业应用效果、丰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以他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延长千万吨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为例,不仅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而且为油田新增探明储量17亿吨,近3年为企业新增利润240.24亿元,为国家能源安全和陕北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他的复杂油气藏物理-化学强化开采理论与技术正在国内多个油田进行推广应用。
  甘为人梯为青年师生成长做奉献
  “教授不仅要做学问,更要带队伍、树梯队。”蒲春生教授历来注重帮扶青年教师的成长。2011年,在他的积极配合与倡导下,石油工程学院率先在全校成立“青年教师发展促进会”,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了重要的平台,通过邀请高水平专家现身说法和积极指导,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才得以有目标、有规划的成长。
  蒲春生还主动担任青年教师导师,为青年教师申请国家自然基金把关材料,为学院人才招聘规划献计献策,青年教师遇到困难都愿意找他帮忙。他所在的采油工程系被评为学校优秀基层党组织、第一批“优秀基层教学单位”,涌现了孙越崎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山东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先进个人。
  在30多年的执教生涯中,蒲春生经常思考如何将广博的知识、开拓的眼界传递给广大的青年学生。
  通过课上课下与学生的交流,蒲春生发现目前的大学生在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创新意识等方面有所欠缺,经过调研并查阅资料,他主动向学校申请开设了面向全校各专业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两门通识教育选修课,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理论联系实际,精心编写教材,建立“立体式开放互动”教学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欢迎。
  “蒲老师上课很用心,据说他每次备课做PPT都到很晚,课上的讲述风趣幽默,蒲老师一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助教林渤表示可从轻松欢快的氛围中收获良多,“无论是做人,还是治学,蒲老师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求学于古都西安,奋斗在三尺讲台,成就在油区探索。回首几十年来的岁月,蒲春生似乎一直都是这样,潜心学术研究,致力教书育人,霜染两鬓,激情不减,穷毕生之力在油气田开发的研究道路上不断突破、超越。



作者:王大勇  何兴嘉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2018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