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教学学术的内涵

发布者:刘宇培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93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对本科教学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重新的定位和评价,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性和核心性,强调人才培养是一所大学的特征和命脉。许多高校还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成绩的教师,或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倾斜,或拨出高达百万奖金专门表彰奖励。
  这些变化是令人欣慰的,但是总觉得还缺少些什么,重视本科教育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目前对本科教育的地位仍停留在人曰吾曰、人云我云的阶段,上级要求重视,我就重视,存在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况。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学校的使命、教师的天职,这一切不能总是通过“阵雨式”的倾斜和奖励来体现。如果不能从理论上解决和回答本科教育的教学价值,不能对教学的学术属性进行判断和认可,就不可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大学的教学工作就不会具有扎实的根基,很可能就会继续出现“雨过地皮湿”的情况,喊过之后,一切照旧,仍在原地打转转。
  一、大学教学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
  2012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内涵式发展、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等30条具体意见。如果说这是教育部因当时本科教育不受重视,存在问题越来越多,属于被迫应战的话,那么最近两年,大学教学的地位和作用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主要源于,一是中央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第一次把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写在党的重大文件之中,给予突出和重视,凸显了教学工作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2015年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把人才培养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提出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着力培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强调没有一流的本科,就没有一流的高校,人才为本,本科为根。提高教学水平,基础在本科,基础不牢,地动山摇。2016年,中国高教学会在厦门大学举办“一流本科教学高峰论坛”,形成了高度共识。会议认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一流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这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培养一流的人才是“双一流”的最显著的特征。
  显性来看,教学地位和作用如泰山压顶,众口赞之,众生仰之。所有人都会端正这样的认识:教学是教师的根本职责,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第一职能,但是在现实中,教学不受学校的重视,不受教师的重视,教学沦为“良心活”是客观事实。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尴尬命题:到底是教学重要还是科研重要?开教学工作会的时候,学校往往强调教学重要,教学是根本,教学不好“一票否决”。开科研工作会的时候,就特别强调科研的重要性,科研体现创新,一定要全力推进科研工作。这种说法,本身就是矛盾的,把教学与科研看成“两张皮”,在实际工作中也很难执行。所有高校都面临这样的难题:一方面所有人都会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在现实中体现不出教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反复强调教学是第一位的,另一方面科研事实上一直都处于学校和教师重要排序的前列。笔者认为,存在这样的难题,主要源于两个问题没有解决,一是没有从理论上解决教学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教学重要,在理论上如何定位教学的重要性;二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价值,似乎很难找到可量化的标准。
  大家普遍对目前的晋职评价方式有看法,觉得过于重视论文、课题、科研项目,对教学的重视过低,但是要拿出对教学方面可靠的评价办法,好像也很困难。当前各高校在评定职称时,往往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水平怎么样。虽然也提教学要求,但更多的是工作量的差别。论文的影响因子高,成果的获奖级别高,在职称评定时作用比较大,这样一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关注论文和成果的影响力,教学相对地被忽视了。从对高校的评价指标来看,高校的办学水平似乎主要体现在科研项目数量、科研经费的多少、获奖等级上,主要体现在研究生规模、论文的等级和影响因子上。由于评价因素的牵引,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和论文等级成为学校和老师关注的重点,大家趋之若鹜,而教学水平最终只体现在上几堂课的量的概念上。“一俊遮百丑”,科研上的论文、成果和项目遮住了其他方面的弱点,包括在教学上的不投入。一些高校存在着领导对教学工作重视不到位、教师对教学工作投入不到位、优质资源保障教学工作不到位的现状。有一部分学校,为了体现对教学的重视、体现对教师的倾斜,除了正常晋职外,再拿出几个名额专门针对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或者拿出几十万、上百万资金,对教学工作优秀的教师进行表彰奖励,虽说这些措施和办法总比没有行动的好,也产生了轰动效应,但是如同把教学作为“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予以照顾和同情,以此博得人们的眼球,总令人不舒服,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倾斜和表彰过后,教学继续没有人重视、教学的地位依然脆弱,关键是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没有解决根本的问题。笔者认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教学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在大学体系中应该享有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不是嗟来之食,不是倾斜、同情和扶贫对象。
  二、大学教学价值的理论释义
  大学的职能虽有不同的论述,但是最重要最核心的有两项,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大学之所以成为社会的灯塔,其最核心、最有价值的特征就是学术性,这也是社会和人们对大学崇敬之源、赞誉之本。大学教师的优势和价值也正体现在这一点。科学研究的学术性毋庸置疑,那么教学到底有没有学术属性呢?
  事实上,教学学术的概念早就有之,美国著名学者博耶在1990年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当时的美国高校存在着将科研与教学对立,重视科研,轻视教学的倾向,学校对教授评价重点放在科研而不是教学上的做法,促使了教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申请科研项目与承担课题中去,使得本科的教学质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博耶在《学术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报告中,强调教学在教授的学术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试图破除“教学非学术”的刻板印象,使教学工作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博耶认为,学术包含四个部分的内容,即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教学的学术”主要是指知识传播和应用的学术,是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看待教学,教师必须在对自己所讲授的领域有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同时,能够将自身的理解转化为学生的学习。作为延续人类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所具有的专业性与学术性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教学在大学的地位取决于是否具有学术的属性,是否具有创新的属性,是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可替代。长期以来,正是因为教学不被重视,学校以及教师对教学的忽视和敷衍被人诟病,把教学作为知识的简单加工和传授过程的说辞,教师的教学仅仅被视为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其教学相长、创造与拓展知识的功能与过程、教师发挥教学主动性、创造性与研究性的内涵往往被忽视。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知识积累的过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探究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学术性的特征。教材的编写、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和启迪、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等方面无不包含着创新性的因素。对教学内容的研读、充实和完善,对教学改革项目的设计、研究和萃取,面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品德的熏陶、成长的引领不仅包含着教师不断研究和创新的成果,而且没有巨大的心血和精力投入,没有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不可能取得成效。这种教学是身与心、爱与博、知与术的结合,没有安心、静心和恒心的潜移默化和没有孜孜以求不可能实现。可以说,大学教学的过程是一种教学学术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
  综观国外一流大学,无不将本科教育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近几年,美国一些著名大学都在对教学工作进行新的定位,更加强调教学的重要性,其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令人惊异。如斯坦福大学出台了两份有分量的报告:分别是2012年的《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报告》和2015年的《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约翰·亨尼斯校长在报告中强调:斯坦福大学是一所伟大的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这不仅可能,而且很重要!以前关于本科教育的讨论都陷入了“把教育改革局限于如何重新安排船上的座椅,而不是对轮船的航向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的误区。新一轮本科教育改革的关注点不应仅仅指向大学应该教什么,也要关注大学应该怎么教,也要关注学生应该怎么学、学得怎么样。最近,英国颁布了高教白皮书,提出《追求卓越教学》规划,计划从2016-2017学年起实施教学卓越框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教学与研究具有平等地位的文化,优秀教师与优秀研究人员享有同样的专业认可度、职业机会和薪酬待遇,使教师更专注于高质量的教学,推动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根据近三年退学率、学生满意度和毕业生就业率等指标进行“金银铜”高校排名,帮助学生了解哪些高校的教学水平高。只有“金银铜”排名高的高校可以涨学费,教学质量较差的会被限制涨幅。澳大利亚各大学出现了更多教学型岗位教师,并给予教学型优秀教师更多职称晋升的机会。如昆士兰大学在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时,特别强调“教学学术”的能力和教师在教学领域的领导能力,将教学学术、教学实践和教学领导力,与传统的科研、教学和社会服务这三项职称晋升标准相对应。教学学术包括相关学科领域教学法的创新、教学大纲的创新与设计,以及发表具有影响力的教学研究成果;教学实践指的是课堂教学及与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教学领导力是指教学方面的组织领导能力。
  三、大学教学学术的基本内涵
  大学教学具有学术性,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站在大学的讲台上,教学活动必然具有学术的属性。笔者认为,大学教学的学术性,不是自然和必然的过程,而是深化和升华的过程。这里我们需要回答,什么样的大学教学活动才能具有学术性的价值。
  教师的教学学术必须包括三个维度的内涵。第一维度是指教学素养的层次性。笔者把大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学基本功。主要包括备课、讲课、讲稿、板书、批改作业等教学基本环节的技能和水平,全面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二层次是教学技能。主要包括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技巧,掌控课堂气氛,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第三层次是教学学术。主要包括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教学目标与考核评价有机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创新有机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学会学习、学会思维,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探索科学的精神。如果只满足第一层次,大学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教员,你只是掌握了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如果停留在第二层次,大学教师只能算是一个好的教员,你的教学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值得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学教师必须达到第三层次,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做指导,有渊博的知识做基础,有投身教学的实践做保证,有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素质,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与大学教师的称号名副其实,才能具备教学学术的属性。第二维度是教师自身的知识和水平的存量程度。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创新常态化的时代背景下,对大学教师的要求自然而然越来越高,表现在知识、水平和道德素养等多个方面。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环境下,我们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三桶水”的知识和能力。第一桶水,是知识储备的范畴,要求教师要学识渊博;第二桶水是源头活水。教师不能拿着一本教材“走天涯”,给学生灌输多年不换的陈旧之水,要不断创新和充实,不断给学生传授最新的发展,教学效果呈现最好的状态;第三桶水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之水。当前学生的发展是多方向多渠道多元化,教师要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发展需要,就要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培养方案,以适应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当教师具备第二桶水时,就包含了创新的要素,因为要成为源头活水就必须吐故纳新,具备第三桶水,创新的含量就更高了,现在学生的发展是多样性的,深造、就业、出国留学、自主创业等等,教师不实行创新型的教育,就难以满足学生多样选择的发展需要。第三维度是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三个转变。即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和学习效果为中心转变;以教师的付出为中心向以学生的收获为中心转变;以“注水式”教育为中心向“点火式”教育为中心转变。这三个转变,实质上就是突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这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全方面的重大转变,虽然我们以前很多年就强调这种转变,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文件中,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没有大的转变。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就明确提出和前瞻性的强调: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必将对整个世界21世纪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如果我们不进行这种转变,仍然沉浸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就会落后于时代,就会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败下阵来,我们还会在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的光环中徘徊,而不能走进高等教育强国阵营中。
  大学教学的学术性,关键在教师。大学教师的教学必须是学习性的教学,教师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合作式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源和总量,不断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承担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职责。所以,无论是教师职业发展之需要,还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历史使命所要求,大学的教学学术应该建立这样的内涵:教师的教学素养,必须达到第三级的层次,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的贮量,必须拥有“三桶水”,教师的教学理念,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副校长 刘华东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报》2017年5月6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