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勘探精神” 打造石油特色文化

发布者:伏健发布时间:2017-04-10浏览次数:136

    1992年1月7日,时任勘探系主任刘仲一、党总支书记熊继辉在系部处干部会上,汇报了该系的工作。斯时“全系上下精神振奋热气高,有一股不甘落后、力争上游开拓进取的劲头,表现出‘热爱石油、吃苦耐劳、勇于实践、协同作战’的特有的‘勘探精神’。”(1992年1月15日《石油大学报》)这是最早见诸报端的“勘探精神”。
  自1954年北京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诞生之日,创业者们已经播下了种子;1961年更名为石油勘探系,35年间“勘探精神”以系得名,茁壮成长;其后,学院三易其名,“勘探精神”一以贯之,逐渐得到师生和校友的认可。其表述形式也在不断更新,历经多个版本,形成如今的“勘探精神”,即乐于吃苦、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勇于创新、胸怀全球的尖兵精神,善于沟通、心系大局的协作精神,忠于事业、肩担重任的奉献精神。
  63年来,“勘探精神”激励着一代代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职员工以事业为重,艰苦奋斗、勇于争先,注重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科特色,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研究企业急需的科研成果,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勘探精神”承载学科特色和办学传统
  石油工业,勘探先行。因为学科特点和工作性质,地学院一直把培养报效国家、艰苦奋斗的“勘探尖兵”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教师们经常身背地质包、手拿地质锤行走在荒山野岭,一代代学子唱着《地质队员之歌》在野外实习,唱着《我为祖国献石油》奔赴松辽盘地、西北戈壁。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始终有一种精神在鼓舞和支撑着师生攀登高峰、发奋成才,我们称之为“勘探精神”。一届届毕业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艰苦的岗位上去,他们中成长出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石油科技楷模苏永地、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校友。在以“勘探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毕业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得到保证,石油企业对毕业生的普遍反映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作风朴实肯干。
  乐于吃苦、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来源于石油工业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和“三老四严”的优良作风,也是石大校风、校训、石大精神的具体体现。随着时代变迁,石油企业对人才和科技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不仅仅是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的艰苦,更体现在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勇攀科技高峰上。与时俱进,“勘探精神”的内涵也不断丰富,逐步增加了忠于事业、肩担重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胸怀全球、心系大局的博大襟怀,以及勇于创新的能力和善于沟通的技巧。
  二、“勘探精神”需要长久积淀和薪火相传
  “勘探精神”是在60多年办学历程中,经过几代人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教书育人的名师和团结奋进的团队是形成“勘探精神”的主要群体。
  石油地质系和石油地质专业的首创者和奠基人,著名地质学家、教育家张更先生,57岁时从西北石油管理局副局长的岗位上,成为北京石油学院的建校元老。他担任系主任长达24年,形成了自己的教育思想:传授知识,强调实践,引导思想。建校之初他一人开讲了普通地质学等6门课。虽然已有20多年的教龄,但张先生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还亲自辅导一个班的作业,带一个班的实习,被全系教师誉为“教学的开路先锋”。
  信荃麟教授被誉为敢于涉足禁区、首次发现并揭示火山岩储油规律的学者。他探索出了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新体制,创办了油藏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批适应石油勘探和开发急需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他的学生全部成为该领域的知名学者或企业高管。
  蒋有录教授是我校第一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和“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带头人、第一个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他几十年如一日,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他的课内容丰富、条理清晰、生动形象、融入生活、富有感召力。
  “勘探精神”在老中青教师中薪火相传,在一届届毕业生中落地生根。地质系40多名教师承担着全校10个专业、近2000名大学生的野外地质实践教学任务。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吃饭不准时,睡觉摇蒲扇。在艰苦的条件下,教授们示范讲解,青年教师打头阵,女教师们也不甘示弱。师生同吃同住,摸爬滚打,不畏艰险,团结互助。在“勘探精神”的激励下,形成了毕业生深入基层、献身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氛围,毕业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作风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弘扬“勘探精神”需要营造氛围和建设载体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而精神为师生所认可,进而发挥作用的过程却是缓慢的,需要持久用力,久久为功。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勘探系就组织开展教师座谈会、校友座谈会,广泛征求师生、校友的意见,集思广益凝练“勘探精神”。1992年12月,联合校报编辑部举办“知我石大、爱我石大,读报知识有奖竞赛”,其中第64题就是校(华东)勘探系倡导的勘探精神是什么?“勘探精神”是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近年来,围绕践行“勘探精神”地学院经常性地举办各种活动。例如,2013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之际,学院党委组织了“重温入党誓词,传承勘探精神”主题座谈会,邀请老党员与年轻党员座谈交流。
  地学院党委把弘扬“勘探精神”融入党建工作之中,探索党建育人与文化育人有机结合。学院承担了2013年度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回顾学院历史,凝练勘探精神,在支部建设中助推本科教学改革》;2011年测井系党支部承担了党建课题《传承与发展,在回顾与展望中加强支部建设》,并依托该项目建成“师生党支部双联共建”机制,发挥教师党员在思想、学风、科研、就业等领域对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以党支部建设、优化党员作风为抓手完善全员育人工作的新格局。
  历史是最好的教材,整理和宣传院系史和建校元老、知名学者、优秀校友,可以营造文化氛围,树立学习榜样,把“勘探精神”变为看得见的生动教材。《校友通讯》2010年第1期刊登了《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发展历史》,学院还整理了《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建校元老》,在研究生公寓布置了《石油专家学者展》。在学院大厅布置了“学习的榜样、奋斗的目标”杰出校友事迹墙、教授风采文化墙。在“两学一做之讲奉献、有作为专题活动”中,精心设计推出了“学榜样、讲奉献、有作为”主题展览。内容全部选自近10年《中国石油报》刊载的人物专访,11块展板包括先生之风、名师风范、劳模风采、良师益友、地院英才等5个栏目,收录了27名师生中的典型人物。他们的事迹是对“勘探精神”的现身说法,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入驻青岛校区以来,地学院不断加强院馆文化建设。目前,地学院有玉门油田发现者、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的塑像,有历届校友捐赠的珍贵物品,比如体现勘探学子豪迈情怀的巨石“大风歌”,具有教学价值、充满历史沧桑的三叶虫化石、钟乳石、硅化木、竹根石、叠层奇石、柱状水晶;体现办学历程和奋斗精神的青铜浮雕“勘探雄风”,凸显学科特色和办学理念的院标雕塑。
  在文化建设中,特别重视学术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校友捐赠、企业共建,建成了大型中国含油气盆地沙盘、华北地区典型地层剖面和地质标本墙。布置了各大油田典型的地震剖面图、测井曲线图和远洋OBC放缆船模型,还有可以进行实训的综合录井车和3700测井仪器车,这些都是生动形象的教育载体。2015年地质博物馆开放,秉承开放、共享的理念,打造成学术文化交流平台,以此发扬铁人精神、弘扬石油文化、培养勘探尖兵、服务国家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勘探精神”是地学院沉甸甸的历史积淀,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勘探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地学院通过打造以“勘探精神”为核心的石油特色文化,不断增强文化的育人功效。

    (作者: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王德钊  来源:创造太阳新闻网)